羊城晚報 港澳地區居民來內地就醫將更加方便,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也有望用上已在港澳地區上市的新藥、急需藥! 11月25日,市場監管總局、 國家藥監局等部門對外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2年,將基本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醫療機構使用港澳上市藥品醫療器械的體制機制,到2035年將建成全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和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 臨牀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可有條件用於內地9市 根據方案規劃,到2022年,將基本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醫療機構使用港澳上市藥品醫療器械的體制機制,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基本具備為港澳提供高水平的醫療用藥用械條件。 具體來説,方案提出,將允許臨牀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牀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具有臨牀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 國家藥監局方面指出,此項創新舉措賦予廣東省人民政府有關審批權限,逐步為港澳同胞和大灣區內地民眾提供三地趨同的醫療用藥用械條件,為三地居民特別是港澳同胞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 據悉,先期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在取得階段性進展後,逐步擴展至其他符合要求的指定醫療機構,不斷提供優質的藥品醫療器械和服務,將使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國家藥監局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港澳居民對醫療有迫切需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佔了廣東省總面積的30.6%、人口的54.2%、生產總值的83.3%。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的港澳居民人口眾多,便捷就醫呼聲強烈,《方案》讓安全有效的創新醫療產品更便捷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解決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的港澳居民因醫療需求頻繁往來粵港澳三地的實際問題,更好地保障港澳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的“軟聯通”機制 方案要求,到2023年,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與港澳地區藥品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的“軟聯通”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穩妥開展港澳外用中成藥審評審批、港澳藥品醫療器械在大灣區內地生產等試點工作;建立國家藥品醫療器械技術支撐機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憑藉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區位優勢,推進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 據悉,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基礎雄厚、融合度高、活力強勁。粵港澳大灣區兼具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窗口優勢和輻射全球的國際化區位優勢。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共實現醫藥工業總產值超1770.91億元,粵港澳三地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要素和產業佈局齊全。方案有望進一步推動灣區內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方案將支持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醫藥產業,簡化外用中成藥註冊審批流程,支持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設立中醫藥產品創新孵化中心,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在產業園發展醫療機構製劑,鼓勵在產業園研發中醫醫療器械,同時,加強中醫藥政策和技術研究。方案還提出,將加快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建設,並在中山市設立藥品進口口岸。 根據方案,到2035年,將建立起完善的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協調機制,為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居民提供便利的藥品醫療器械產品及服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深度融合和藥品醫療器械生產製造產業升級。 |